近期对产品的思考总结。

过去的两个多月,交接完小程序,就投入了一个新项目,没有后端、产品、交互、设计的项目,随着整个项目的推进,想法和心态都在逐渐变化。

刚接手的一段时间,我并不看好它的价值,当遇到一个看不懂的东西时,首先梳理明白它的定位、用户、方向,清晰的认知是讨论合理性的前提,每个产品的出现都对应着它要解决的问题,要么去执行,要么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,单纯的质疑并不会产生价值。

随着几个支持迭代的推进,将将看明白了要解决的问题,既然知道问题在哪里,想清楚要做的事情,动手开干。于是,过去的两个月,我们快速完成了规划中 80% 的功能,从工程角度而言,快速迭代带来大量 feature 是成功的,目前的功能满足大部分场景的需求,开发过程中也开始内部推广使用,用户经常会有积极的反馈,符合初期的规划,甚至有一部分超出预期,如期完成按理说应该高兴,松一口气。

但是,目前完成的功能在我眼里都只是功能的堆砌,从产品角度,整个产品体验过程毫无设计、人机交互可言,体验奇差无比,我甚至不能给出合格分,看到用户的反馈常常让我如芒在背、羞愧难当,目前多数的用户是研发人员,他们对这个产品的定位是内部系统,所以他们关心更多的是 feature 是否满足需求,用户体验在评价体系里权重会低一些。

但我对这个系统的定位是产品,依然不开心,花大量时间思考下一步怎么走,如果一直以工程的思维思考问题,做出来的永远只会是技术功能的堆砌集合,不能被称作产品,而我认为好的产品设计至少应该像不需要指示牌的公路,让用户用最舒服的方式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,开始思考产品方向时,才意识 pm 的活到比 rd 难多了,优秀的产品背后都反映着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思考,这方面我还需要学习,向优秀的产品同学致敬,我十分想念你们。

马屁拍完了,继续回到我们的问题上,思考这个问题不妨把时间线往前拉,回到项目立项初期,以当下的角度重新思考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,为什么需要新的信息管理方式,目前已有的产品不满足需求吗?为什么不断出现新的自建系统?问题出在哪里?

其实目前使用的产品只解决了第一阶段的需求,信息的承载,降低用户存储信息的门槛。而单纯信息并没有价值,需要流动到需要的人手中,才能产生价值,所以还需要往前再走一步,尽可能降低信息噪音,同时降低用户的获取成本,用户可以快速触达到需要的内容,产生价值,那到这一步是不是就结束了?再想想,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信息,随着基数的扩大,优质信息的数量会不断提高,那么第三步则是促进用户的产出,这样再回到了第一阶段,我们有了一个回路。

想清楚了这一点,回到产品本身,目前已经完成的 80% 的功能,我们需要用合理的方式分发出去,让用户去到他们想去的功能,这一步已经在进行中了,有了好的人机交互体验之后,接下来就是回到技术本身,通过更好的实现方案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。

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抽象,对产品的呈现形态更需要抽象,拆分成多个产品模块之后进行再关联,关联的过程中对用户的引导,这些都应该考虑清楚。考虑到这里,对产品最终的期望和初期做的规划已经大相径庭了,产品演进的过程大抵如此,要么的环境变了,要么是人变了,至少我目前只能想到这里,可能才刚到山脚,过段时间再想想,兴许能到半山腰呢,也未可知

上面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思考的过程以及结果,因为能力有限,一直以来,一段时间内,我只能做一件事情,我对做过的每一个产品的最大期望是可以在其中留下我思考的痕迹,正因为此,开篇说了我在做一个产品,而不是一个管理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