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告诉我,你的想法 ?

年初到现在看了几本书,从原理层面重新理解很多知识点,效果胜过之前看过的任何一篇 Blog。有所感,初拟的题目是「关于技术学习的思考」,后觉不妥,这样的反思不应止于技术。

进入大学之前,所有人都告诉我“你该考个好大学”,包括我自己,但是没人给出理由,同样包括我自己,我年复一年的准备就是为了那场考试,通过考试,进了大学,但从那之后,之前鼓励我考大学的人再没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走,如果你去问他们,他们不奢望你拿奖学金,但可能会鼓励你去考研,不可否认,“努力学习,拿高绩点,考研去一个更好的学校”,就是我进大学时对于四年的“规划”,美其名曰“规划”,我并不知道考研时为了什么,也不知道考研之后的日子该做什么,没课的时间就去图书馆自习做题,准时睡觉起床,偶尔去跑步,我只是换了一个环境继续着高中的生活,身后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走,终日处于一种被动无意识状态。

也许是生活太过枯燥,正好碰到学校的 ACM,于是开始刷题的日子,渐渐乐在其中,听前辈讲题,逛 CSDN,看别人的解题代码,也不求甚解,只浮于看到 Accept 的快感,就这样混了一年。因为选择进入机器人小组,结束了刷题的生活。小组的唯一任务就是准备每年的 Robocon,比赛强迫成员必须尽快的产出,因为对硬件一窍不通,遇到问题总是先去找现成的代码,整日地逛论坛,免费的论坛找不到,就和黄彪凑了 60 大洋买了 amoBBS 的会员,继续找,在网上找单片机视频教程,对着电脑看到昏睡,醒来继续看,仍是不求甚解,因为负责的视觉模块始终无进展,选择退出小组。后来接触 web,跟着 w3cSchool 的教程,又开始了自 high,看了一个月的教程,仍停留在写单页的水平,跟着粉丝日志做 express 开发,跟着 imooc 的视频做微信开发,不求甚解,遇到问题就去找答案,找到能用的答案,能用就行,不求甚解。似乎回到了为了 Accept 整日刷题的状态,我整日都在编码,但技术始终不得精进,终于有一天意识到一个很残酷的事实,我做的只是复制粘贴,一只都是原地踏步,忙碌的只是表象,只是一种主动的无意识状态而已。

我时常在想,一个优秀的工程师,应该像艺术家般,在代码中加入自己的思想,而现在的我仍只是在临摹,距离创作还有遥远的距离,但那是我的追求。BBS、Blog 存在的意义,更偏向经验的传播,在我需要时告诉我 How,但是夜深人静时,艺术家的梦再次扣上心扉,我想去追寻 What 和 Why 时,要探究技术的本质时,还是要去书中寻找。

知识付费在去年开始兴起,以值乎和分答为代表的付费问答,以得到为代表的付费订阅,随后兴起了付费社群。知识付费无疑空前利好创作者,他们可以生活的更好,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。不过对于其中的产品,用户还是要有准确的定位。
我有过一段时间很喜欢李笑来的观点,包括他的 「把时间当作朋友」,甚至把很多观点奉为圭臬,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干货满满,他是我了解的最先做付费社群的人,价格也很贵,崇尚终生学习,并名其新生大学,我一度想过存钱,加入那个社群,后来因为没存到钱(😂),不了了之,偶尔可以看到社群中的文章分享,觉得文风和「时间」一个味道,再读「时间」,不仅没了当初的激动之感,反而感觉到了浓浓的鸡汤风。后来看到他的知乎 live、学费数万元的全栈培训,也就释然了。相比于做比特币投资,我相信他更适合职业割韭菜。

我以技术学习的名义加入过很多技术交流群,结果是接下来的日子,因为群消息太吵我把这些群一个个地屏蔽了,我几乎没在群里说过话,也不怎么看消息,群里面讨论的话题太杂乱,群友水平参差不齐,交流效率奇差。我的初衷是,我会在群里获得技术提升,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想法,这个群基本就废了,没人愿意输出,或者是有输出的能力。所以在面对一个产品之前,首先应该思考,你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?你想得到什么?这一点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微信社群、小密圈、知乎 live、得到等产品。

知识付费一直存在,我前文提到的 amoBBS 也可以算是付费社群,只是市场环境更好了,产品的形态更多样化,本质不分轩轾,只不过目前的市场,职业割韭菜的人越来越多,这是必经的过程,被收割的群体本着学习的目的前去,交了学费,学了一招防骗术。

交再多的钱,也不可能变得更有思想,这条路上没有捷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