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衡
众生皆苦,苦即平常
高中时,班级组织过一次春游,地点是位于安庆的天柱山,当时对爬山的认知就是登上山顶,于是上山时,眼里只有山顶,一步不停地往上走,大部队还在山腰时,我和几位同学已经登顶,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,我们一直在山顶干等,等着其他同学慢悠悠地走上来。听他们说到路上遇到的稀罕风景和石头,有趣的泉眼和动物,我竟然毫无印象,怅然若失,下山过程中,我一直在找他们口中那些有趣的事物,但心境已经变了,不是发现,而是刻意的弥补。那次春游后的好些天,我对这件事仍旧耿耿于怀,甚至作为题材凑进了一篇月考的语文作文。
开始读书之后,老师面对我们的学业压力时,总会安慰道“考上大学就解放了”,老妈会对我说“你能考上大学,我跟你爸就放心了”。于是,十八岁之前,考大学成为这个阶段唯一的目标,学习课本知识也成了生活中唯一被周围人认可的事情,否则就是不务正业。
结局想必大家都知道,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点,那里的噩梦一直都在,论文、项目、工作
即便考上了大学,父母也不可能放心,他们开始给你抛去新的人生拷问,你准备在哪找工作?你准备什么时候找女朋友?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吖?你是不是该准备生小孩了?
如果大家都能活到一百岁,那么前五分之一的人生,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外部,在我们还没有开始质疑人生意义的时候,这些问题就已经充斥我的头脑,给我一个目标,过了这五分之一,外部依旧有新的问题出现,同时,我开始给自己提问,我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、删减,制定接下来一年、两年、甚至三年的目标,需要达到某种状态,以解决这些问题,我开始个人的追求。
在达到新的目标之前,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多,“等我做完这个项目就可以休息会了”、“等我这次秋天晋升之后就可以去台湾玩一趟”、“等存款达到一百万就可以如何如何”
这些说辞很熟悉,像是十年前备考中考时对自己说“等中考之后,暑假就能有时间看杂书了”、“等这次月考之后,我就可以回家好好睡一觉”、“等高考之后我就可以去兼职赚钱了”
同样的模版,同样的配方,唯一不变的,是一直被等待的终点,殊不知生活往往是“等忙完了这一阵,就可以继续忙下一阵”,欲望无穷尽,达到目标之后,又会给自己找一个新目标,很像拉磨的驴,想着只要吃到了眼前的胡萝卜,就能彻底停下
但一直盯着目标的生活,太苦,不开心,即便一路走来,已经完成了很多人没有完成的任务,我们还是不开心。一如登山过程中一直盯着山顶,忽略了身边的风景,错过之后再看都只是为了弥补。
我理解的人生,应该是经历,体验。目标是虚无的,到达目标的过程才是经历,才是生活、人生。那次登山之后,再去其他地方爬山时,我就开始注重体验过程,体验周遭的一切,路上的一分一秒组成了这次经历。当然,这种理论可以扩散到所有的出游行程中。
登山虽然很累,但它不是一份任务,更不是苦力活。同理,过去五分之一人生的主旋律,学习,也不是任务,对一个青少年来说,更不应该是痛苦,它被具化成一个大目标,大到让你忽视了每一天的生活体验,甚至让你放弃产生美好回忆的机会。以此类推,剩下的人生里,我们仍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。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导致我们忽略了当下的生活,然而这才是生活真正的日常。
众生皆苦,我也苦,不然就不会写到这些东西,我可以枚举登山、学习的例子,但那些都是已经存档的状态,得出的结论都只是针对性的复盘,毕竟明天的生活,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全新的,不可能用已知的复盘结论直接套用新的场景,我需要的是一套方法论,足以支撑对胡萝卜的追求和对当下经历体验的平衡。
这个方法论是什么,我还不知道,但,我至少知道
众生皆苦,而你是草莓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