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个春天
上周看了「四个春天」,因何得知这部纪录片已记不起,只记得看完预告之后迫切想去看,等了约莫半年终于定档,不过因为是纪录片,导致排片量很低,附近的影院当天只有一场,便早早定了票。说个插曲,提前一天买票时发现只有六七个订票,但第二天进了影厅时却已经坐了满满当当的人,彼此间却没有生分感,十分奇妙。
次日觉得不过瘾,下单了导演的同名图书,书到的那天看了一半,剩下的一半刚看完。整本书的内容是作者的一些散文与照片的合集,包含旧事、故人、家庭、我几个部分。上周电影看完,想起很多事情很多人,觉得应该记录下来,只是思绪乱得很,下面是一些片段。
十岁之前,家中经济条件很差,老爸经常去外地工作,一走就是一两个月,回来经常会带一些外地的吃食,某次带回的烧鸡,味道虽好,不知为何,吃过第二天就生病发烧了,以至于不记得后续,我读中学之后,家里买了货车,他才在家里安定下来。
家中楼房应该是 2000 年左右盖的,预算有限,屋顶没有做好防水措施,导致下雨天,楼板之间接缝处会漏雨,小学时地某个夏夜,屋外风雨大作,雷电交加,声音大的吓人,家中屋漏不止,夏日乘凉的竹床竟找不到地儿放,我最开始的绝望,也是那一晚。
老爸年轻时,被爷爷送去学习木匠,传统拜师,吃住都在师傅家,也是在做木匠期间,他学会了抽烟。至于后来怎么转行做了司机,我得到的答案是,他觉得随着年纪的增长,记性逐渐变差,他开始记不住一些尺寸,就琢磨着改行。现在家中的一些家具都是十多年前老爸做的。
老家过年时,家家都会做切糕,不知为何,各家的方法大同小异,但是做出的口味却大相径庭,我爸的方法应该有问题,最开始几年,糖放的太多,导致,最后的成品特别硬,切的块头又大,导致口感很差,但常常来不及吃早饭,揣几个路上垫肚子,一来二去,竟也被我和姐消耗光。
小学二三年级之前都以为一年需要过两次春节,冬天一次,夏天一次,为什么呢?因为记忆中有时过年下雪了,有时过年没下雪,大概是因为一年需要过两次吧。
小时候总喜欢去姑姑家,因为她家的两个哥哥总有些新奇的玩意儿,玩具、图书,第一次吃哈密瓜和生日蛋糕,一次姑姑挑了一担的饲料抄近路从粮油站往家走,我们几个小孩跟着,边走边歇,路程走了一半,终于遇到同村晚辈,姑姑让人传话,让姑父来迎。
08 年,二伯买了车,清明节,他从黄山开车回乡祭祖,当天放假,我回到家时,他已经去了六安会朋友,次日,家中正在准备招待拜族谱的族人,老爸接到交警用二伯手机打来的电话,二伯在六安回合肥的路上出了车祸,撞上路边护栏,高速边,正在田里摘菜的老婆婆帮忙报的警。
08 年,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周,去看望奶奶,二伯还在 ICU,爷爷和姑姑在旁看护,奶奶每日早起,拜佛念经,“保佑我儿平安”。
家中现存的照片,都是四五年级左右,二伯带着相机回来帮家里拍的,带回黄山印好寄回来的,后来很多年,家中再也没拍过照片,我在那之前没有一张照片,父母也解释不清,为什么我儿时一张照片都没留下,今年中秋,姑姑家的大哥哥结婚,家中除了小妹在学校,本打算婚礼结束,给家里四人拍张全家福,后被事情冲散,一家人又各奔东西,未果。
爷爷奶奶本计划去年年底回老家养老,不再外出,奶奶却在元旦前被车碰倒,卧床不起,至今一年。
爷爷家中排行老三,饥荒年代,其余兄弟没能熬过去,只剩他一个,和奶奶结婚后,二人勤勤恳恳,养活兄弟姊妹五个,分家之后就离家外出接近二十年,奶奶性格好强,不喜落于人后,爷爷手巧,喜欢研究原理,靠着开锁的手艺吃饭,家里的摆钟时间也是他教我认的。